全国服务热线 18900708678

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探讨

发布:2019-07-13 14:48,更新:2010-01-01 00:00

 以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为研究对象,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存在环境生态破坏、本土文化消失、产业缺乏活力等问题,提出景观生态保护、本土文化传承、乡村产业发展等3大建设途径,以期对未来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导致乡村环境与风貌遭到破坏,乡村本土文化缺失,产业发展缺乏活力。针对乡村存在的问题,2010年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建设是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在城乡互动发展中,更好地调动乡村要素,促进资源流通,促进乡村发展,是现阶段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为例,从土地格局、乡土文化、乡村产业等方面入手,提出通过景观生态保护、乡风文化传承、产业发展振兴等3大建设途径促进乡村发展。

1 乡村存在的问题1.1 环境与风貌破坏

过去几年,部分耕地农田被占用于建设违章建筑,包括出租房、住宅、别墅等,一些山地上的林木遭到非法砍伐,腾出的土地被用来建设违章工厂,这一系列行为破坏了乡村原来的肌理与风貌。此外,农村居住场所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活垃圾随意抛掷或堆放,集中处理率不到50%;而传统产业造纸业和通信业对河流、山林、农田等更是造成严重污染,部分废气、废水直接排出,经过处理、回收的废水达标率也较低,给乡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负担。

1.2 乡村本土文化消失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古迹遗存众多,但由于村民本土文化认同感薄弱以及缺乏专业人员科学有效的规划,部分古村镇、古建筑未能很好保存。如蒋家村台门破损严重,龙门古镇年久失修,保忠堂、务本堂、庆禧桥等多处区域破损严重,还有其他古村镇被改造作为商用。而现如今居住建筑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在风格、艺术、色彩上也趋于多样化,脱离传统建筑相对统一的格局,与传统建筑存在较大反差。此外,由于宣传渠道和推广途径缺失,村民对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传统艺术认识不深刻,传统手工技艺也无人继承。

1.3 产业发展缺乏活力

以造纸、通信为主要支柱产业,产业性质比较单一,且主要为企业资本,农民无法获得实质性收入。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传统农业,没有实行土地的规模化、机械化、社会化以及土地流转,因而存在效益低、收入低、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部分村民利用自有住宅或闲置宅基地尝试经营休闲农业、农家乐或出售土特产等,但规模趋于零散化,缺少系统规划,经营效益不高。此外,在土特产种类上,的竹产业、榧子产品与安吉、诸暨等地存在同质化竞争,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品牌。

2 美丽乡村建设策略2.1 美丽乡村建设内涵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起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2010年底浙江省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这是“美丽乡村”概念在政府文件中首次出现,由此成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美丽乡村”包括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4个目标,涵盖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2.2 美丽乡村建设途径

2.2.1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安全格局 美丽乡村建设应建立在生态安全格局上,将土地看作一个整体,根据土地性质合理确定开发程度。乡村土地规划可以分为2种类型:生态保护型和开发建设型。生态保护型:保护乡村山、河、林、田等景观肌理,维持乡村原真性的景观风貌,实现生态维育。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空间管制,包括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区等,提高土地规划安全格局。对基本农田和其他一般耕地实行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另外,对被污染的土地、河道等进行治理,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拆除或腾空污染源头企业。因地制宜,摸索出一套有自身特色的垃圾处理方式,减少垃圾对土地和河流的污染[1]。开发建设型:利用保存良好的农田耕地、街巷脉络、村落基址、历史古迹,通过修补与植入的方式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依据其资源类型合理改造与利用,丰富村庄空间层次。修补主要针对原先存在但外观破损或功能退化的场地,对其进行修补、改建等一系列措施,恢复其场所功能。植入是在顺应原有景观肌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公共活动空间,增加乡村活力。

2.2.2 保护乡土文化,传承文明乡风 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中Zui为内核的基因,也是乡村存在繁衍、相互依存、相互区别的重要表征[2]。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也提出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提出支持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3]。乡村本土文化景观分为物质性与非物质性2类。物质性的乡土文化景观,主要包括村落、建筑、农田、古迹等。对于古村落、古镇、古建筑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根据保存完整性将传统建筑和村落传统格局划分为4等:良好型、较好型、一般型、濒危型[4]。对于良好型和较好型,可以建立资源调查档案,申报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对于一般型和濒危型,通过整体保护、局部更新、动态活化的原则进行保护修缮,在保护修缮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保留传统建筑形态,尊重原有建筑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非物质性的乡土文化景观,主要指民间艺术和民风民俗。民间艺术和民俗景观以意识形态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影响着民间的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需要制定政策性保护措施,鼓励并且维护民俗文化传播途径,修建手工艺技艺馆,成立资源档案或影视纪录片。一些稀缺度高、价值高、历史久远的自然景观、文化景观、民间技艺可以申报文化遗产名录。

2.2.3 利用乡村资源,发展旅游产业 乡村拥有优良的生态资源,依托乡村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的优势,融入当地传统建筑、民俗风情、艺术文化等特色资源发展观光旅游业可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同时促进农民创业增收,转变农民角色,利用剩余劳动力。政府应从整体出发,编制美丽乡村总体规划,确定乡村旅游的目标定位,确定其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挖掘其核心竞争力。同时,挖掘其资源的差异性和可塑性,打造多主题、多定位的乡村旅游线路,塑造不同旅游产品品牌。在乡村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增加多样性业态,如乡村观光、乡村居住、乡村养老、研学旅游等。

3 美丽乡村建设实践3.1 美丽乡村建设内容

3.1.1 景观生态保护 对富阳全境土地进行用地适应性评价分析,根据其生态敏感程度确定适宜开发土地范围,Zui后依据用地适宜性评价图对应生态保护型和开发建设型区域(图2)。

1)生态保护型。生态保护型从土地红线控制和环境整治2方面入手。土地红线控制:土地红线控制是维持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举措,维持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的稳定性是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具体措施是对基本农田示范区进行生态性保护。共划定基本农田2.26万hm2(其中示范区0.98万hm2),并在24个乡镇(街道)共36个区块设立基本农田示范区保护石碑。同时,还出台了《湖南省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明确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和其他一般耕地进行保护补偿。环境整治:通过整治被污染的土地,恢复污染地区土地生态安全格局,提高土地弹性适应能力。首先是拆除污染严重的造纸厂,目前已拆除100多家,力争在2019年年底前造纸厂全部关停腾空。同时,出台了《江南新城拆除工业企业补偿方案》,针对拆除工业企业,将根据土地、排污权、建筑物(构筑物)、设备、停业损失等按标准进行补偿,并设置提前签约奖、提前拆除奖、职工处置奖等。此外,《富阳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按照“十一五计划”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依据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方法和小区归类原则,提出本地区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4类生态环境功能区,将富阳市划分为26个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其中禁止准入区11个、限制准入区4个、重点准入区5个和优化准入区6个。

2)开发建设型。在允许建设范围内,通过修补与植入的方式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修补即改造功能退化场所,植入即新建乡村公共空间。修补:东梓关古渡口旧时为船运渡口,后衰落失去交通功能,美丽乡村建设在古渡口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外观修缮,同时将其打造为公共亲水平台赋予其新的功能。此外,增设石碑、景墙,以展现古渡口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继善亭为清朝古迹,由于年久失修无人管理现已破败不堪,规划建设对继善亭外观适当修缮,并提升周围配套设施改造为驿站。植入:美丽乡村规划在真佳溪沿岸增设滨水游廊,拓展市民公共活动空间;在南安溪浅水区使用旧石磨盘汀步增加趣味;并在溪边设置休憩茅草亭;此外在红星村口增设公共活动空间和景观标识,为村民休憩活动空间,同时增加景观的引导性。

3.1.2 本土文化传承 本土文化的保护传承渗透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各方面,分为物质性与非物质性2方面。物质性保护传承表现在古村(镇)的改造修缮,非物质性保护与传承包括建筑风格保留、乡风塑造和民间艺术传承。

1)物质性文化保护传承。美丽乡村建设对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文化设施等予以一定力度的保护修缮,通过整体保护、动态活化等方式加以保护。蒋家村历史文化村在保护蒋氏祠堂建筑的基础上,利用祠堂周边广场设立碑记园,介绍蒋氏祠堂历史以及历代名家题词等[5](图3)。龙门古镇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家族的后裔聚居地,是我国古代宗族聚落形态的典型。相继修缮务本堂、庆禧桥等十余处区域以及数十处困难群众危旧房,修缮面积达2.15 万m2,较好地保留了明清两代建筑群与古街风貌(图4)。另外,龙门古镇和新登古镇依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划入建设用地管制分区中的禁止建设区[6]。

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探讨

图3 蒋家村历史文化村图4 龙门古镇图5 东梓关杭派民居

2)非物质性文化保护传承。建筑风格保留:传统建筑风格为杭派民居风格,美丽乡村建设中以东梓关杭派民居示范村为代表,保留、延续、再现了一批杭派民居建筑。在风格上,以江南传统风格为主,遵循传统院落形制,采用涂料刷白外墙,黑色瓦片压顶,将人字线、高围墙等本土建筑元素融入其中,营造“白墙黑瓦”的江南韵味。在做法上,部分墙体就地取材,采用乡土化的毛石,将具有本土建筑特色的新老村落融为一体(图5)。乡风塑造:富阳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包括孙吴文化、郁氏文化、曹氏文化等诸多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往往蕴含几千年的家风家训、村规民约,为乡风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富春望族胡氏族谱中的24句家训,龙门孙氏沿袭千年的四箴家训,富春街道陆氏的爱学重教之风及周雄故里渌渚的忠孝文化。努力挖掘和发扬已有的家风家训,打造“文化礼堂+X”模式,依托文化大礼堂开展多样活动,包括“文化走亲”、“十佳礼仪”、“Zui美家庭评选”、“周雄孝子奖评选”等活动,大力塑造淳朴文明的良好乡风,使乡风文明建设常态化。民间艺术传承:美丽乡村建设主要通过成立资源档案、提供传播途径等方式传承民间艺术。富阳民间艺术门类很多,包括诗词曲赋、歌舞技艺等,其中民间舞蹈“跳竹马”、“跳净童”、“跳仙鹤”等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浙江卷)收录。此外,通过修建展馆来保存历史文化物件或展示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韵味。如青何村将村内老宅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原潘氏宗祠现改造为农耕文化馆来展示耕读风尚,里面的老物件为村民自发无偿捐赠;窈口村越剧文化礼堂收集陈列各种越剧道具,以弘扬越剧文化;原有素云红糖厂房,改造为“红糖印象”手工艺展示馆,展示传统技艺。通过民间艺术的传承,引导村民崇尚乡村风尚、风物,丰富精神层面。

3.1.3 乡村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独特的山水资源,以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为开发重点,加强乡村旅游开发和农业、历史民居、文化古迹分布现状的结合,同时利用运动休闲产业优势,推动运动休闲产品全域化联动发展。

对全区村庄进行前期调查,实地踏勘的基础上,从区域平衡、村庄特色、发展基础等方面综合分析,确定13个村庄和农家乐(包括2个自选村)作为富阳“富春山居”新农村精品工程的示范、样板点,并将其划分为4条线路:经典山水路、特色休闲路、生态致富路、转型发展路[7]。经典山水路以中国传统文化——富春山居图为底蕴,以山水资源为动力;特色休闲路以历史民俗文化为底蕴,以高山资源为动力;生态致富路以民风民俗文化为底蕴,以广阔生态资源为动力;转型发展路以都市田园文化为底蕴,以城郊绿地资源为动力(表1)。4条线路的村庄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紧密联系周边地区的旅游景点,通过旅游资源的创新整合,规划其各自的产业发展定位。

表1 旅游产业4条线路规划

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探讨

线路规划规划村庄产业资源产业定位经典山水路东洲街道黄公望村黄公望文化黄公望文化与产业集聚相结合东洲街道新沙村农业、沙滩水域、森林湿地休闲度假、都市农业、田园观光、湿地游览春江街道八一村红色资源集环保示范、先锋工程、拥程于一体特色休闲路龙门镇龙门古镇、孙氏宗族文化、龙门山集古镇观光、民俗风情、户外运动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区常安镇永安山滑翔文化、高山资源滑翔基地、高山养生休闲湖源乡窈口村农田资源、民俗资源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养生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村生态致富路新登镇湘溪村良好的山水环境绿色养生、运动休闲新登镇半山村山地、桃花、果林以桃花节庆为载体,种植多品种水果,整体形成水果种植基地洞桥镇香莲岛莲花香莲种植为特色,形成农业生产、观光游览的植物主题岛万市镇新民村土特产、经济林发展生态经济种植和生态体验,结合乡村文化转型发展路高桥镇勤丰村教育文化培育儿童乡村体验,成为杭州地区的儿童科普教育基地天地休闲生态农庄良好生态环境休闲生态农庄,发展方向是商务会议、农家乐餐饮富春街道方家井村果木、茶园、板栗都市田园,农事体验,水果种植区

4 小结

本文在湖南省美丽乡村规划实践的基础上,从生态、文化、产业3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路径。生态战略上,划定土地规划红线实现空间管制,修复乡村废旧场地的同时增加公共活动空间。文化战略上,保护修缮古村落和历史遗迹,延续本土建筑风格,通过文化大礼堂推进文明乡风传播和民间技艺传承。产业战略上,挖掘丰富的旅游资源并将其分类,打造多样化、差异化、特色化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本文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措施,以期对其他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原文地址:http://www.mlxc168.cn/industrytrends/516.html


联系方式

  •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暮云新村黄金湾组131号(注册地址)
  • 联系电话:未提供
  • 联系人:朱志富
  • 手机:18900708678
  • Email:18900708678@163.com
产品分类